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為少數具有吸熱能力的如水蒸氣、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氧化亞氮與氟氯碳化物,扮演著影響地球平均溫度和氣候的重要角色。
二氧化碳(CO2 )-在溫室效應中占55%的比率。由於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海年六十億噸的量增加中。
氟氯碳化物(Chlorofluorocarbons , CFCs) - 約占24%的泅室效應,目前增加的速率最高。如使用在冷氣機、電冰箱的冷煤、電子零件清潔劑、噴霧劑、滅火器等,都含有 CFCs 的作分,同時此類化合物也是破壞臭氧層的禍首。
甲烷(CH4 )-約有15%的溫室效應由此而起,產生自發酵與腐化的變更過程,主要來自牲畜、水田及掩埋場的排放。
氧化亞氮(N2O )-約有 6%的溫室效應由此氣體引起,係由燃燒化石燃料、微生物及化學冒料分解所排放。
臭氧(O3)-來自地面污染,如汽、機車、發電廠、煉油廠所排放的氮氧化合物,經光化學作用而產生臭氧。
溫室效應
一、溫室效應的形成
地球表由大氣層所包圍,就像溫室的透明玻璃,在陽光照射地球時,有防止地面溫度、濕度散失的功能,使地面溫度不會下降太快,地表年均溫因此能保持 150C 左右,此現象即稱為「溫室效應」。
若無溫室效應,來自陽光的能量會很快地由地表釋放回去,地球的溫度也將降至 -160C 左右,而成為寂冷的世界。適度的溫室效應適宜地球生物存活,使人類悠游於四季的交替。
二、過度的溫室效應
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氧化亞氮、甲烷和氟氯碳化物及臭氧,這些污染物主要是燃燒石化原料(例如:煤、石油)所產生的。
原本可藉由熱帶與林來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人類過渡砍伐雨林,卻破壞了森林利用二氧化碳的這到防禦工事,使溫室效應日漸嚴重。
溫室效應會使全球氣溫節節上升,其所造成的氣候改變,將使我們付出極大的代價。例如氣溫上升會使冰山融化、海面上升、陸地面積減少;若加上氣候帶位移,可能引發動物大遷徙、屆時也有可能促使腦炎、狂犬病、登革熱、黃熱病等疾病的蔓延。
全球暖化的成因
主條目:近代氣候轉變的成因和氣候轉變的科學觀點
過去40萬年的二氧化碳含量與自工業革命的急速飆升;地球軌道的週期性改變(又稱為米蘭柯維奇旋迴)被相信是十萬年的冰河時期循環的背後推動者。
氣候系統的改變來自自然或內部運作及對外來力量的改變作出的反應。這些外來力量包括了人為與非人為因素,譬如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及溫室氣體。多名氣候學家同意地球近年來已經變暖。近代氣候轉變的成因仍然是活躍的研究範疇,但是科學界的共識指出溫室氣體是全球暖化的主因。可是,科學界外仍然對此結論有爭議。
在地球大氣層排放二氧化碳及甲烷,而其他情況不變下,會促使地面升溫,溫室氣體產生天然的溫室效應。如果沒有它,地球溫度會比現在低攝氏30度,使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因此,在支持與反對這套變暖理論之間爭辯是不正確的,反而應該則重於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及甲烷含量的增加所產生的最終效果,什麼時候應該促進或什麼時候才同意使之緩和。
舉一個重要的回饋過程的例子,就是冰反照率回饋。大氣層中增加二氧化碳暖化了地球表面,導致兩極冰塊溶解。陸地與開放水域便佔據更多的地方。兩者比冰的反射還要少,所以吸收了更多太陽輻射。這樣使變暖加劇,到頭來促使更多冰塊溶化,循環不斷持續。
因為地球的熱力慣性與對其他間接效應的緩慢反應,地球現今的氣候在不斷增加的溫室氣體下變得不平衡。氣候行為研究指出,縱使溫室氣體維持現今的水準,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仍然會上升攝氏0.5至1度。
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幾乎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是同步上升的,從工業革命開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增加,雖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並固定成碳酸鈣,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還是逐步增加。根據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和英國東安格裏亞大學聯合研究的結果,在進入20世紀後半葉,全球溫度上升的趨勢非常明顯,溫度變化情況見下圖。
影響全球氣候的主要因素
(一) 地表狀態的變化
氣候變化的驅動力是太陽能。地球吸收太陽輻射,其中大約三分之一被反射回太空,其餘的被地球及其周圍大氣所吸收;周圍大氣從太陽輻射中吸收的能量應當通過別 的方式再發射回太空去,且發射的能量應基本上與吸收的相當。然而,有些因數能夠改變周圍大氣吸收發射輻射能量的能力,這就叫做對太陽輻射能的強迫力,也就是影響氣候變化的外因之一。例如,由於地球表面的沙漠化和森林被破壞等原因,使得地球表面陸地的反射率增加,減少地球對太陽輻射能的吸收,改變了周圍大氣 的太陽輻射能收支狀況,從而影響氣候變化。1990年~1991年的中東戰爭後,持續的石油大火與濃煙,嚴重改變了中東上空的大氣成分,阻斷了太陽輻射能 向地表發射,致使地面氣溫比正常情況低10℃左右。
(二)溫室效應
影響氣候變化的更重 要的外部強迫力是溫室效應。根據太陽輻射波的長短不同,可分為短波太陽輻射和長波太陽輻射。短波太陽輻射的能量不易被大氣吸收,但長波輻射的能量卻易被幾 種微量氣體(如,水汽,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及氟氯烴)吸收。當太陽輻射到達地表時,地表吸收其能量而增溫,之後,再以長波輻射向大氣發射,大氣中 的微量氣體吸收這種長波輻射後增溫,並且再向地表發射長波輻射,使近地面大氣升溫,這種現象就叫溫室效應,這些微量氣體又叫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的作用 像溫室的玻璃一樣,既能吸收太陽和地球表面發射的長波輻射能,又能把吸收到的這些長波輻射能反射到地球表面,升高氣溫。
(三)海洋
除此以外,氣候本身也會變化,這就是氣候變化的內因。占全球表面70%以上的海洋,它和全球大氣間長期的相互作用變化也能引起氣候變化;海水溫度、鹽度分布 不均,造成密度不同所引起的環流,如溫鹽環流可使北大西洋氣溫昇高,北半球平均氣溫也昇高,但是南半球氣溫則下降。相反的,如果沒有溫鹽環流,北大西洋及 北半球平均氣溫皆將下降。
人為活動造成的全球暖化現象
燃燒石油化學燃料、農業活動、砍伐森林和使用含CFCs的產品等活動。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的製造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氟氯碳化物等溫室氣體。人類對大自然的影響不再只是侷限於地表,而是擴張至大氣,而且藉由大氣的運 動,將影響逐漸佈及全球,大幅提高了全球暖化的可能性。科學家也因此驚覺到氣候不只變幻莫測,更可能因人類的過度發展而發生更劇烈的變化。1980年代以 來,全球平均氣溫迅速上升,不尋常的天氣與氣後現象頻頻發生頻率,更使得氣候變遷突然成為世人矚目的議題。
全球暖化 或許會因人類行為釋放於大氣中的氣溶膠(小液滴及固體微粒)而部分抵銷;因為於白天它們會將部分射入的陽光反射回太空,然而黑夜將會因雲層仍然存在而阻止 部分白天儲藏在地球表面而反射回太空的熱,這些污染物說明了為何北半球的暖化現象均發生在黑夜。氣溶膠污染物與全球暖化間的交互作用極為複雜,污染物在較 低的對流層中影響空氣冷暖的程度視地表的反射能力而定。我們對氣溶膠與雲層性質的影響亦所知有限,這些相衝突與瑣碎的影響及不確定性,加上空氣污染控制的改善,使得期待下一個半世紀空氣污染物能中和消減全球暖化的現象更不可能發生。氣溶膠也會因乾、濕沈降而自大氣層中消失回到地球,而C02及其他溫室氣體則將在大氣中存留數十年甚至數百年。我們或可維持與增加空氣污染的氣溶膠濃度,以抵銷可能的全球暖化現象,然而因這些污染物已經造成每年千百人死亡及植物的損害(包括糧食作物),因而已被減量處理。
全球暖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糧食產量改變、供水量減少、世界森林位置改變、減少生物多樣性、海平面上升、氣候極端化、威脅人類健康。
一個較溫暖的全球氣候會有數個可能的效應。其中之一是食物生產量的改變,在某些地區可能會增加而某些地區則可能減少。考古學的證據以及電腦模型顯示,在最壞的情況下,氣候帶――以及植物物種(包括農作物)的耐量範圍(tolerance range)――將會向北移動100~150公里(60~90英里),或是在高度上向上移150公尺(500英尺)以得1℃(1.8℉)之全球溫度上升。
電腦模型也預測全球重要農作物生產量的衰減介於10~70%之間。以及喪失目前農業土地面積的10~50%,而大部分歉收主要集中在貧窮國家。以我們現有的 知識,我們無法預測哪裡會發生農作物生產量之改變,或是這種改變將持續多久;但我們確實知道全球農作物生產量只下降10%都將會大量增加飢餓與飢荒,特別 是在貧窮國家。
全球溫暖化也將會導致部分地區水資源供應的減少。部份地區供應水資源給生態系統、農田以及都市達數世紀之 久的湖泊、溪流以及含水層(aquifers)將會縮減或完全乾枯,迫使所有的人口遷徙至有適量水資源供應水資源的地區――如果他們能夠的話。我們無法很確定地說出這種情況將會發生在哪些地區。
森林之組成以及位置將會改變。在溫帶以及副熱帶地區的森林將被迫向極區或是高緯度移動,而留下更多草原地與灌木林地在其後。然而,樹木物種的移動非常緩慢,是藉由沿著林緣(forest edges)長出新樹木來進行的――典型上一年約0.9公里(0.5英里)或是每十年9公里(5英里)。如果氣候帶的移動速度高過於此,那麼整個樹木物種 的地理視距(geographic range),包括山毛櫸樹(beech trees)將會很快地改變。一些近日的科學研究認為北美洲本植物物種有7~11%將會因為溫度升高3℃(5℉)而超過其可以生存之耐熱極限 (thermal limits)。
根據俄勒崗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表示,以預測全球化所帶來的乾燥會導致在約90%的北美洲森林中發生大量的野火。如果到處都發生野火燎原,那麼有很大範圍的野生生物棲息地以及家園將會被摧毀,而大量的CO2也將被釋入大氣層中。
氣候變遷將會導致許多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大規模的森林頂梢枯死(dieback)將會導致無法遷徙至新地區的物種的大絕種(mass extinction)。溪流與湖泊的溫度升高,以及水位下降造成殺蟲劑濃度升高也都會造成魚類死亡。區域性氣候的任何改變將會威脅許多公園、野生生物保 留區、野生地區、濕地以及珊瑚礁,抹煞了目前對於遏止生物多樣性之喪失的諸多努力。根據許多生態學家們表示,喪失生態多樣性以及減少生態複雜性 (ecological complexity)的結果,似乎將會減少生態恢復力(ecological resilience)以及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遷的能力。
在一個較溫暖的世界中,全球海洋的水將會膨脹而導致海平面的升高。即是預測中在2100年時稍微升高的0.3公尺(1英尺)也會淹沒沿海域――而有約三分 之一的全球人口以及經濟基礎密集在這些區域中――還有種植農作物的低地與三角洲。海平面的升高也會摧毀珊瑚礁、將堰洲島(barrier island)移至內陸深處、加速海岸侵蝕的發生、鹽水會污染沿海的含水層,以及淹沒沿海區域之儲油槽與其他有害化學物質儲存槽。極區的溫暖化會導致大冰 原以及冰河融化,而這即使只是部分的融化都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更多。
天氣極端預期將會增加發生的數量以及其嚴重程度。在一個較溫湲的世界中,長期的熱浪以及乾旱將會變成許多地區的平常事,這會造成許多人類以及生態系統的重 大損失。當海水上層溫度升高,颶風(hurricanes)以及颱風(typhoons)將會更頻繁地發生,同時威力也更猛烈。
全球溫暖化也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一個較溫暖的世界將會擾亂食物以及淡水之供給、迫使數百萬人遷徙,並且以不可預測的方式改變疾病型式。熱帶氣候自赤道擴張得結果將會使瘧疾(malaria)、腦炎(encephalitis)、黃熱病(yellow fever)、登革熱(dengue fever),以及其他由昆蟲帶原之疾病擴散到原本為溫帶氣候的地區。大氣層的溫暖化也將因為增加冬季時的空氣污染物,以及增加夏季時暴露於灰塵、花粉以及煙霧的機會而影響我們的呼吸道,海平面的升高也會因為使沿海都市的排水溝與衛生系統淹水而傳播感染病。
氣候變遷將會導致環境難民(environment refugees)數量的增加。根據Norman Myers表示,到了2050年時全球溫暖化將會製造出多達一億五千萬至兩的環境難民(與二次大戰後歐洲七百萬的戰爭難民相較)。這些難民中的大多數都將 非法移民至其他國家,導致怨恨、社會失序以及國際政治的不穩定。已開國家已經花費了至少八十億美元來提供援助給僅有數百萬的難民;而要處理多達一億五千萬 的難民――或甚至只是五千萬難民――都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以上資料來自(部分截取拼組):
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衝擊生態環境http://e-info.org.tw/column/eccpda/2004/ec04052501.htm
全球暖化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taxonomy/term/260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8%E7%90%83%E5%8F%98%E6%9A%96
歸納全球暖化預期的效應
1. 由於海洋溫度增加,南極和北極的冰川會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會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例如大洋洲島國圖瓦魯已被水淹沒。全世界有3/4的人口居住在離海岸線不足500公里的地方,陸地面積縮小會極大地影響人類居住環境,甚至可能導致戰爭。
2. 由於海洋溫度增加,水蒸發加快,導致暴雨增加,水災會更加頻繁,水災面積擴大,水土流失嚴重。
3. 由於大氣溫度升高,導致熱帶傳染病向高緯擴散,目前已有熱帶傳染病擴散的跡象。
4. 由於大氣溫度升高,令蒸發率上升,導致內陸地區沙漠化加速,沙漠有擴大的危險。
5. 雖然由於溫度升高,有部分動植物會加快繁殖,但整個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會受到威脅,許多物種會加速滅絕的步伐。
6. 由於兩極冰山崩塌,北歐、南美近極地的地方溫度會迅速下降,會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變化。
全球暖化對全世界人類及整個地球生態已經有的影響
1. 過去50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持續上升。
2. 2003年,熱浪在歐洲造成3萬人喪生,並在印度造成1千5百人喪命。
3. 1978至今,北極冰圈以每十年約百分之九的速度縮小。
4. 海鷗於2000年首度出現在北極圈。
5. 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的雪,以目前融化的速度,很可能在2020年完全融化。 氣溫上升預期的效應
6. 全球暖化將加強颶風的強度。過去數十年來,全球四和五級颶風的數量幾乎加倍。由於海洋的溫度增高,熱帶暴風雨將吸收更多能量,威力也會變得更強。
7. 超級暴風雨在某些地區造成嚴重水災,其它地區的旱災和林火則會增加。
8. 由於海平線上升,低窪的島嶼將無法居住。
9. 森林、農田和城市將受到全新害蟲及蚊子傳染疾病。
10. 珊瑚礁及高山草原等生態棲息地將遭到嚴重破壞,使得許多動植物面臨絕種的危機。
可採取什麼應對的措施和做法
1. 使用高效率能源、再生能源以及節約能源等全新政策都是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許多科技早就已經存在,可以用來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可以立即採取的行動包括全世界都同意製造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汽車,省電的電器用品以及節約能源。
2. 個人也可以減低他們排放的溫室氣體量,達到立即的成效。
3. 各大廠商已經開始設法減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達到省錢的目的,但是開發新技術仍有很大的潛力。
4. 研發並提供全新的乾淨能源技術,例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油電混合引擎以及另類燃料,都將能改善全球暖化的現象。
---------------------------------------------------------------------------------------------------------------------------------------------------------------------
看完資料後,大略先看一次2007 SAVE ME! 環境海報創作展的作品
我將其設計畫面方向大綱分為下列三大項
1.全球暖化的原因
2.全球暖化的影響:(1)現今的影響 (2)未來可能的影響
3.解決的辦法
作品直接分析
1全球暖化的原因
上面二圖以汽車污染來表達
2.全球暖化的影響
(1)現今的影響
↑(以上二張)直接點出目前所造成的影響與現狀,人類污染水質導致魚類死亡、逐漸消失
↑以無關連的事物,借意象表達正在消逝的感覺,燃燒的蚊香、正在漏氣的氣球。
↑以現今地球正在暖化為主要手法,並誇大表現,使用物的借喻(冰淇淋、抽象的地球融化沾溼紙、溫渡計)來表現代表現況的畫面。
↑以預期動物未來可能的模式,做畫面延伸,圖三以報導式手法,說明現今的危害所造成未來可能的影響。
↑以跟死亡有關連的現象、無關連的事物借以表答未來因暖化而死亡的地球。
↑以文字造型借表達地球逐漸死亡的訊息
3. 解決的辦法
↑再生資源
↑教調式的告訴我們要愛護才能共生,但並為清楚點出解決辦法
2007 SAVE ME 環境海報創作展簡介
由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策劃主辦之 2007 「 Save me! 抗暖化環境海報創作展」,200多幅精彩作品已於今年 7 月及 9 月在高雄市立文化中心和樹德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順利圓滿落幕。為了擴大抗暖化環境海報創作展範圍,除了實體海報作品展出外,希望能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讓居住在地球上的公民都能共同來關心全球暖化之議題,同時提升台灣設計界的能見度與公益形象。
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力至於推動設計與社會之間的脈絡連結,積極與相關民間 NGO 團體資源整合。因此除了網路展之外,本次網路展特別與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共同規劃,其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台灣設計名家所設計系列抗暖化海報作品。
為深化與創造後續更多的可能,我們特別規畫「環保與設計對話座談 」,期透過雙邊與會深度對談,來激發更多後續行動可能。
參考圖資料: 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KCA) http://www.kcaart.org.tw/kca/kca.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